据央视新闻消息,当地时间6月6日,朝鲜此前发生“重大事故”的驱逐舰已被扶正。这艘命运多舛的“断头舰”,背后藏着怎样的故事与考量?
近日,一场本应彰显朝鲜海军实力的下水仪式,却在清津造船厂演变成了一场意外。朝鲜新建造的5000吨级驱逐舰在下水时,因指挥不熟练、操作不慎,底盘移动平行度未得到保障,致使船尾部分的下水滑板先脱离搁浅,船首部分未脱离船台,船底破孔,船体失衡。当时,朝鲜领导人亲临现场,这场意外无疑让局势变得更加棘手。朝鲜领导人震怒,将事故定性为“不可接受的重大事故与犯罪行为”,并下死命令,要求30天内必须修好。
崔贤舰的下水仪式(资料图)
事故发生后的第二天,朝鲜检察机关人员和有关专家组成的调查组迅速展开工作,并公布调查结果,称船底并没有破洞,只是船体右舷被刮削,海水通过船尾救生通道涌入船舱。按照专家的说法,抽出浸水隔室中的海水,脱离船首部分,修复舰船平衡性只需2到3天,舷侧修复大概需要十多天,这意味着在朝鲜领导人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修复看似可行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摆在朝鲜面前的难题远不止修复受损部位这么简单。从美国约翰·霍普金斯大学智库“北纬38度”6月3日引用的卫星照片可以看到,朝鲜采用了“砍头”的方式扶正驱逐舰。先拆掉包括前主炮在内的部分舰艏,才将倾斜的驱逐舰扶正。之所以出此下策,是因为朝鲜缺乏合适的设备整体扶正军舰。此前有分析推测,若借助中国的大型工程船设备,比如“振华30号”起重船,或许能轻松解决问题,但朝鲜并未选择求助。
浮船坞(资料图)
如今,驱逐舰虽已被扶正,新的问题却接踵而至:这艘“断头舰”真的值得修吗?这一疑问的背后,涉及诸多复杂因素。从维修技术层面来看,清津造船厂缺乏必要的船坞设施,既没有大型浮船坞,也没有合适的干船坞。浮船坞能通过注水下沉、排水上浮的方式,将舰船托出水面进行维修;干船坞则是通过控制水位,让舰船稳稳坐落在龙骨墩上开展维修工作。可清津造船厂没有这些设施,使得新舰卡在了将拆下来的舰艏装回去这一步。
朝鲜接下来面临两种选择。一是安排南浦造船厂的浮船坞过来修舰,但要考虑清津造船厂港池尺寸是否合适,若港池太小,浮船坞进不去,就需要将没有舰艏、水密性不好的新舰从港池拖出来,期间可能会出现内部进水加剧的问题,进而增加维修成本;二是由清津造船厂建造一个临时舰艏给新舰安装上,确保其水密性和航行性能,再送它去南浦造船厂维修。但这又要思考新舰到南浦造船厂后,浮船坞能否平稳托住安装了临时舰艏的新舰,因为浮船坞尺寸可能不够,新舰或许还得再拆一遍舰艏才能挤进浮船坞。无论哪种选择,都意味着巨大的耗资和漫长的维修时间。
从战略需求角度分析,朝鲜海军对这艘驱逐舰的需求程度,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是否值得修复。如果朝鲜迫切需要增强远洋作战能力和区域防空能力,以应对当前紧张的半岛局势,那么即便维修成本高、难度大,修复这艘驱逐舰也可能是必要之举。毕竟重新建造一艘新的驱逐舰,不仅同样需要投入大量资源,而且耗费时间更长。但如果朝鲜海军的战略重点发生变化,或者认为修复后的驱逐舰无法满足未来作战需求,那么放弃修复,将资源投入到新舰艇的建造中,或许是更好的选择。
浮船坞(资料图)
西方媒体对朝鲜驱逐舰的修复工作普遍持怀疑态度,认为朝方公布的“军舰受损不重”的调查结果可能与事实不符。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的专家就指出,侧翻的驱逐舰已经部分进水,舰体和船台设施也肯定受损,很难在短时间内完成所有修复工作,即便朝鲜最终宣布修复成功,外界也难以得知其真实状况。
朝鲜在没有寻求中俄帮助的情况下,仅用13天就将驱逐舰扶正,展现出了强大的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决心。但这艘“断头舰”究竟何去何从,是继续投入资源进行修复,还是另作打算,考验着朝鲜海军的决策智慧。无论最终结果如何,此次事件都将成为朝鲜海军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,也让国际社会对朝鲜的军工实力和战略考量有了更多的关注与思考。
发布于:江苏省